1817年,嘉庆皇帝在位的时候,远在英国伦敦,有一位医生James Parkinson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帕金森病的论文,在这个论文中他记述了他在诊断的过程中经历的6个他认为非常相似的案例,后人把它命名为帕金森病。
1817年到2017年,经过200年的漫长的时间,我们现在知道帕金森病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不清楚基因和环境究竟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帕金森病的产生,甚至有一些环境因素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不可理解的。
然后,帕金森病和通常的躯体疾病有很大的不同在于治疗方面。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患病人数会越来越多。受到遗传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患者的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虽不致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由于对帕金森病缺乏了解和认识,许多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意识到自己患了疾病,才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非神经内科或非帕金森病专业的医生受专业水平所限或受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等因素的影响而易出现误诊和漏诊。除了运动症状外,帕金森病还会出现多种非运动症状,如抑郁、便秘、睡眠障碍、嗅觉减退、认知功能减退等。漫长的疾病发展过程和复杂的临床表现都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帕金森药物治疗有“蜜月期”
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症状,合理规范的治疗能较好地控制帕金森病引起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同时减少并发症,使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品质的日常生活。
在帕金森病的治疗的早期,药物可以很好地改善症状,是早期帕金森病人的治疗方法。但是通过3—5年的治疗之后,过了药物“蜜月期”,病情会变得难以控制。
脑立体定向仪帕金森微创技术
研发背景:
脑立体定向仪技术是项目产品。该成果主要用于脑外科手术中的手术规划、导航和立体定向,由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联合研制,同时采用了先进耶鲁大学研发的机器人手臂技术。对于治疗脑部疾病神经类疾病,准确度优势显而易见!
技术优势
1、定位准、不开刀、创伤小
2、术后治疗立竿见影
3、解决了以为细胞刀毁损术等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靶点定位不准确,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
医生介绍
尹丰
神经外科 医学博士
解放军(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教授,现任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特需医生,承担和参与多项军内外科研课题研究,已主刀完成各类疑难神经外科手术,曾于先进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西雅图瑞典医疗中心进修功能神经外科。
擅长: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尤其是帕金森病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细胞刀,神经修复,脑起搏器DBS);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