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在医学上又被称震颤,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手部随意的颤动。它有生理性、病理性、功能性之分,所以手抖并不一定是生病了。
情绪紧张、恐惧、身体剧痛、过度疲劳时,常常会引发生理性的手抖,这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
生理性手抖是指幅度小、速度块,多在手部静止时出现的一种细微的、快速的、无规律的抖动。一旦消除引起手抖的心理、生理因素,手抖也会随之消失。另外,有一种功能性手抖与生理性手抖较为相似,出现在长期从事精细工作的人群上,一般也会在剧烈运动、恐惧、焦虑、气愤后发生。
病理性手抖要引起重视
除了一时情绪激动引发的手抖,其它手抖情况都需要引起重视。
病理性手抖情况较严重,大多是永久性的,多是由于某种疾病使大脑负责运动协调功能的区域受到损害引发,手局部的病变可能性较小,多见于帕金森病、酒精中毒、小脑病变或是痴呆等。
一般可以分为静止性手抖和动作性手抖。静止性手抖是肌肉在放松的情况下,即安静的状态下出现的手抖。这种手抖在安静时出现,活动时减轻,睡觉时就可消失,手抖速度为4~6次/秒,幅度小,比较有规侓,会出现拇指和食指的对合动作,像是“搓药丸”,典型的疾病就是常见的帕金森综合征。
动作性手抖又分为运动性手抖和姿势性手抖。运动性手抖是在运动接近目标时手部抖动加重,一般无规侓,抖动幅度大,受情绪影响而增强。如需要病人做指鼻试验时,会要求病人伸直前臂,然后再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
如果病人有脑部病变,通常会表现为: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动就越明显,多见于小脑病变。姿势性手抖是运动完成后,肢体和躯干保持某个姿势时才会出现,如要求患者上肢伸直,手指分开,保持这种姿势时可见到手臂的抖动。情绪紧张、疲劳时手抖更明显,精神松弛或休息时减轻或消失,好发于上肢和头部等部位。
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手抖的情况,首先要分清手抖的类型。一时的生理性手抖或职业导致的功能性手抖,可以通过放松心情、休息、转移注意力或暂停精细工作等缓解;如果是长期的、较严重的病理性手抖,则需到医院做进一步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温馨提示: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医院特设24小时健康热线:028-68760707,为患者就诊提供便利,让广大患者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