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刘大爷71岁,3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了右手不自主抖动症状,一开始不严重,刘大爷也没有重视,也没有进行正规的检查和治疗。50多岁时,右手抖动加重,左手也出现了轻微症状。因为手抖影响写字无法正常工作,吃饭、夹菜、拿东西等简单动作也变得艰难。
近两年,刘大爷已经无法独立吃饭,需要别人喂。这对他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家属说:“已经是没得办法了才来治。”
入院时,患者可见双上肢不自主震颤,呈姿势性,意向性,饥饿时、情绪激动时、完成精细动作时抖动明显,摆臂动作尚可。不伴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晕、肢体僵硬及运动迟缓等症状。记忆力和反应力正常。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快速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正常,指鼻试验欠稳。相关检查排除了甲状腺疾病等,医生会诊以后诊断其为特发性震颤。
医生分析,患者病情发展了几十年,已经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有手术指征,经检查确定无手术禁忌症,医院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充分告知了手术风险。较后,刘大爷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机器人手术。
该手术是通过CT和核磁共振融合,由机器人手臂立体定向,以高于0.1毫米的精度迅速、准确利用微电极定位患者脑内震颤细胞准确位置,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用导针对病灶核团进行调控,达到临床功能性恢复的目的。机器人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术中即可见效,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可下床活动。
术后,刘大爷的肢体不抖了,活动灵活,可单手持物,端水、吃饭等均能独立完成,他的精神状况也因此改善了不少。看到手术达到了预期效果,刘大爷和家属都非常满意。
尹丰: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功能与转化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分会青年会委员、第二军医大学A级优秀教员。1997年进入功能神经外科工作。2011-201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西雅图瑞典医疗中心进修。迄今完成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等疾病在内的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2000余例。承担和参与多项级和军内课题,成果荣获包括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科技奖励,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擅长: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疾病(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等)、难治性癫痫、顽固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损伤后疼痛、丘脑痛、癌痛等)、机器人辅助脑神经外科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