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大叔完整情况
郑大叔今年65岁,但是他已经患帕金森病11年了。11年之间,他的症状从右手抖动逐渐发展为四肢抖动、肌肉僵硬,行动十分不便,走路容易摔跤。他感觉随着病情加重,自己说话吐词不清,所以不愿意和外界交流,渐渐变得沉默。另外,严重的抖动也影响了他的睡眠质量。
帕金森病给郑大叔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吃饭需要别人喂、穿衣要别人帮忙,生活自理成了难题。
从确诊帕金森病以来,郑大叔一直靠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但是他发现药效越来越差,只能维持一个多小时。
帕金森剂末现象
这是长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帕金森病后出现的一种药效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比如用药初期药效可以维持4小时左右,服用3-5年以后,药效仅可以维持一两小时甚至更短。
2018年,郑大叔来到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经过医生的评估后,他在局麻下进行了脑立体定向仪微创手术。由于同时做双侧手术风险高,所以一次只能做单侧手术。郑大爷此次手术目的在于解决右侧肢体的问题。术后他的右手右脚不抖了,走路较之前轻松,回家后可以自己吃饭。看到手术后的变化,郑大叔和家属非常开心。
机器人手术
通过CT和核磁共振融合,由机器人手臂立体定向,以高于0.1毫米的精度迅速、准确利用微电极定位帕金森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准确位置,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用导针对病灶核团进行调控,达到临床功能性恢复的目的。
机器人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术中即可见效,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可下床活动。
手术前后对比
今年5月,郑大叔在家属的陪同下再次来到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希望能通过机器人手术治疗解决左侧肢体的问题。术后,他走路不再拖曳,手脚灵活了。经过两次手术,颤抖的双手双脚“安分”了下来,平时穿衣、吃饭也能自己独立完成,走路也不用担心会跌到了。这些改善对郑大叔的生活来说都是极大的帮助。他说,被帕金森折磨了十多年,不抖不僵就已经是解决大问题了。
医生链接:尹丰 北京神经外科医生
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组成员。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进入海军总医院,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和外科治疗工作。迄今完成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等疾病在内的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2000余例。曾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机械工业部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海军总医院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青年人才奖。荣立三等功一次。入选海军总医院后备人才库,承担和参与多项级和军内课题,相关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擅长: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