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较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流行病学显示,患病率为15~328/10万人口,>55岁人群约1%;发病率为10~21/10万人口/年。帕金森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社会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等有关。那么不同年龄阶段的帕金森患者的用药有什么区别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中青年患者与老年患者有区别吗?
中青年帕金森患者的用药原则与老年患者有区别。因为帕金森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药物治疗只能是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不改变疾病的进程或者逆转疾病,所以需要长期、终身治疗。另外,在药物控制症状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药物潜在的副作用。药物治疗时间越长,副作用一旦发生则患者受到影响的时间也越长。中青年帕金森病患者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相比,服用药物容易出现运动并发症等不良反应,而且可能长期受到困扰,因此防止这些问题非常关键。
所以传统观点认为,对于中青年患者,如果疾病程度对于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太大,可以考虑适当推迟药物治疗的启动时间。但如果疾病程度较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那就要尽早吃药,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工作能力。只是在改善症状的要求上,要遵循“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原则。即,不要追求短期百分之百症状改善,但争取实现长期稳定的治疗。
对于年纪比较大的患者,因为可预期的寿命决定了治疗时间有限,所以要尽可能早期治疗,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更早的改善。
总之,年龄的因素都是相对而言。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症状的程度。一般出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影响到工作、生活的话,就可以开始治疗。这些因素要综合分析。
但药物治疗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度过“蜜月期”,药物起效时间越来越短。当药物失效时,许多患者还会出现奇怪的手脚“乱动”现象,就像跳舞一样,不能自控,这时就可以考虑通过手术予以改善。
安装脑起搏器,患者可自控肢体活动
“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俗称“脑起搏器”。主要通过手术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从而达到调控异常神经电活动的目的,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人动作迟缓、肌肉僵直及震颤等症状。脑深部电刺激术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植入体内不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该方法已经成为目前帕金森病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于治疗还有其他疑问可以随时拨打健康热线:028-68760707或者直接通过网络在线咨询我们的医生将为您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