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帕金森科普中心 > 治疗方式 >

【患者实录】特发性震颤——是什么让“摇头娃娃”不再摇头?

来源:成都西南脑科医院 点击拨打 点击咨询

  较近,成都西南脑科医院收治了一名39岁的患者。他从19岁开始发现自己左手总是抖动,逐渐发展为双手和头部抖动,后期甚至影响吃饭等日常活动。患者曾四处求医,正规医院和民间偏方都尝试过,没有效果,有的方法甚至加重了病情。来到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后,经医生会诊,患者被确诊为特发性震颤。“摇头娃娃”满意回家,他经历了什么?

  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或良性震颤。它的未一临床表现是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常见于手、头部。极少病人会出现下肢震颤。

  有些患者一出现震颤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帕金森病,非常紧张,实际上特发性震颤(ET)和帕金森(PD)是两种不同的病。

患者描述术前症状

  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的区别

  1.病因。

  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现在还没有明确定论,感染、炎症、遗传因素等都有可能。帕金森的发病机制已经明确:中脑黑质神经核团里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或死亡,多巴胺减少导致大脑缺乏多巴胺,从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2.震颤方式不同。

  虽然这两种病都有震颤,但是震颤是特发性震颤的惟一症状,而帕金森病除了震颤,还有一些别的症状,如因肌肉僵直、动作缓慢、面具脸、写字越写越小等。此外,特发性震颤的震颤和帕金森的静止性震颤不同。静止性震颤是患者处于静态时,肢体也会抖动,比如患者静坐时,手、脚也在抖,运动时抖动反而减轻;而特发性震颤一般是处于某姿势的时候出现震颤,称为姿势性震颤或动作性震颤,即动的时候出现震颤,比如夹菜、端水杯容易洒,严重患者静息时也可能出现震颤。

  3.发病部位不同。

  帕金森病容易发生在手部、下肢和躯干,一般先从一侧上肢开始发病,到下肢后,再发展到对侧上肢、下肢,还累及面部、舌和下颚。帕金森患者若头部有震颤,是由于肢体剧烈的静止性震颤波及至躯干,影响头部所致。而特发性震颤主要是在手、前臂和头,躯干和下肢不容易受累。

  4.发病年龄。

  帕金森的发病年龄通常在中老年期,尤其是60岁以上者,青少年期较少;而ET发病年龄段很宽,40岁以上的多见,家族性的多在20岁以前发病。

  5.家族史因素。

  临床数据发现,特发性震颤的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帕金森。前者大约为50%-70%,后者低于10%。

  6.所服药物不同。

  帕金森主要是美多芭、森福罗、柯丹、安坦、金刚烷胺等;特发性震颤主要是心得安、扑米酮、氯硝安定等。

  当然,帕金森和特发性震颤也有相同之处:早期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病情,药物治疗无效后,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两种:机器人立体定位手术和脑起搏器手术(DBS)。

  那么机器人手术和DBS各自有哪些特点呢?

  机器人手术

  手术是通过CT或核磁共振融合,在三维空间下,由机器人手臂立体定向,误差低于0.1毫米,迅速、准确利用微电极定位帕金森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准确位置,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用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导针进行准确地神经毁损修复,同时直接输入神经细胞因子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达到临床功能性恢复的目的。

  1、定位准

  使用影像学定位(CT、MRI或DSA)和立体定向仪引导来构建三维立体的脑部结构图,应用美国耶鲁大学的机器人动力机械臂,通过靶点定位后,动力机械臂能以0.1mm的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误差低于0.1毫米,确保手术准确无误。

  2、术后治疗立竿见影

  临床治疗案例15000余例,并发症发生率< 0.5%。手术时间平均半个小时,只需局部麻醉,在患者清醒下进行,大多数患者于手术即可见效,即可进流食,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3、创伤小,费用相对较低

  解决了以为细胞刀毁损术等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靶点定位不准确,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

  DBS

  安装脑起搏器是将一支不足1毫米粗细的精细电极,在患者大脑上准确定位后,放置到脑内的特定部位。这支电极与火柴盒大小的微电脑刺激器相连接,通过微电脑刺激器发送个性化的电信号,整合大脑的相关信息传递,使人体活动达到协调状态。

  1.作用可逆、可调节的。

  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只是使其暂时处于电麻痹状态,改善神经功能,神经核团麻痹的程度、范围可通过设定脑深部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及电极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调节。

  2.可发展性。

  手术保留正常脑组织的神经功能,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新方法创造条件,也就保留了患者获得新生的权利和希望。

  3.双侧治疗。

  对震颤患者的身体双侧的症状都可有效控制,不需要先做一侧手术,再做另一侧。

患者术后

  这名患者在成都西南脑科医院了解了这两种手术方式的原理以及各方面特点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接受机器人手术,进行右侧肢体治疗。

患者术后

  患者回忆,手术过程中,他自己是比较乐观的,也很积极配合医生,“医生怎么说,我就怎么配合”。他的手术过程大概30多分钟,术中能感受到抖动症状慢慢停止,他觉得“在手术台上就好了80%”。术后观察,像写字、画圆这些他以前不能完成的动作,现在做起来没问题。患者说,毕竟(患病)20年了,看到这种效果很激动。

  医生链接:赵俊辉

  成都西南脑科医院技术指导顾问,从事神经医学治疗临床工作30余年,曾职于解放军部队医院,在生物细胞的临床应用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学术得到了诸多医学同仁的认可。

  擅长:脑外伤后遗症、脑萎缩、帕金森、脊髓损伤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